不良體態(tài)不僅影響形象,更是頸椎病、腰椎間盤突出、脊柱側彎等疾病的誘因。及時糾正錯誤姿勢,是預防慢性勞損的關鍵一步。
常見體態(tài)問題,多與我們的日常習慣密不可分。如智能手機、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的過度使用,讓“低頭族”越來越多;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,導致核心肌群無力;很多人把“沙發(fā)癱”、蹺二郎腿當作放松方式……很多體態(tài)問題在早期是可逆的,但如果不加注意,可能發(fā)展為結構性改變,那時矯正就困難了。
“手機頸”姿勢易導致頸椎早衰
在現(xiàn)代都市的地鐵車廂、寫字樓里,隨處可見這樣的場景:人們低著頭緊盯手機屏幕,肩膀不自覺地向前蜷縮,背部隆起如龜殼。這種典型的“手機頸”姿勢,正在悄無聲息地侵蝕著都市人的健康。
當我們的頭部保持直立時,頸椎承受的重量約為5公斤。有研究顯示,頭部每向前傾斜2.5厘米,頸椎負擔就會增加約5公斤。這意味著,當我們以常見的30度角低頭看手機時,頸椎承受的壓力驟增至近20公斤——相當于在脖子上掛了4袋5公斤裝的大米。
這種不良體態(tài)引發(fā)的健康問題遠比想象中嚴重。
首先是頸椎早衰。有研究顯示,每天低頭使用電子設備超過4小時的人,頸椎退行性病變的發(fā)生率大幅高于普通人群。椎間盤長期受壓會導致過早退化,就像過度使用的彈簧失去彈性。其次是腦供血不足。前傾的姿勢會壓迫頸動脈,影響大腦供血。臨床上常見患者出現(xiàn)不明原因的頭昏、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失眠,往往就源于此。
同時,約六成的慢性頭痛患者存在頸椎姿勢異常。這種疼痛常從后腦勺開始,向前放射至太陽穴,如同戴了頂“金箍”。心理學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駝背姿勢會降低自信度,與抑郁癥狀存在顯著相關性。當我們含胸駝背時,身體釋放的壓力激素水平會上升。
此外,不良體態(tài)還會導致眼睛長時間處于疲勞的狀態(tài),進而造成近視度數(shù)的加深。不良的坐姿以及久坐,都是身體姿態(tài)異常的表現(xiàn),這些都會導致我們的眼睛長時間處于疲勞的狀態(tài),進而顯著增加青少年近視的發(fā)生率。
針對“手機頸”,毋振華表示,要改變不良的生活和工作習慣,避免長時間低頭看電子設備,每隔30分鐘活動一下頸部,可以通過簡單的抬頭、旋轉、拉伸動作來緩解疲勞。此外,他表示可以靠墻站立,后腦勺、肩胛骨、臀部緊貼墻面,下巴微收,每天堅持5分鐘。同時,做好頸部拉伸,左手放在右耳上方,輕輕將頭向左肩方向拉伸,保持30秒,換邊重復。
長時間蹺二郎腿損傷腰椎
在辦公桌前,在咖啡廳里,這個動作幾乎成為很多人的標配:悠閑地蹺起二郎腿,一坐就是大半天。殊不知,這個看似舒適的姿勢,正在你的身體里埋下一個個健康隱患。
當習慣性地蹺起二郎腿時,身體正在經歷一場“變形記”,骨盆發(fā)生三維扭轉:前側髂骨上旋,后側骶骨反向旋轉,就像擰毛巾一樣扭曲。
有研究認為,每個人的臀部大小、腿的長短、身高、體重都不一樣,為了讓身體適應不同的凳子,人們會自然而然地蹺二郎腿,從而調整身體重心、保持平衡,因為蹺二郎腿所形成的三角形姿勢會讓坐姿更加穩(wěn)定、舒適。
蹺二郎腿首先影響的就是脊柱,尤其是腰椎部分。蹺二郎腿時,脊椎要配合單腳來維持平衡,長時間的受力會讓脊椎發(fā)生變形、扭曲。蹺二郎腿時,腰部會往后突出,這也是讓我們覺得“放松”的原因之一。其實對腰椎最健康的姿勢是“挺直腰板”,如果后凸,腰椎受力會以幾何倍數(shù)增加。長此以往,對腰椎影響很大,會增加腰椎間盤突出的概率。
其次是膝蓋,蹺二郎腿的膝蓋會很大程度地彎曲,這對膝關節(jié)的損傷也很大。可以想象,一條韌帶被長期拉伸到最緊繃,肯定會造成傷害。同時,蹺二郎腿也會壓迫腿部的靜脈血管,造成靜脈血流受阻、流速下降,會增加下肢靜脈血栓的風險,特別是有靜脈曲張疾病的患者,更需要注意。
專家表示,正確坐姿是雙腳平放地面,雙膝與髖同寬,收腹挺胸、挺直腰桿。如果你是二郎腿深度愛好者,建議每次蹺二郎腿時間不超過15分鐘,注意兩腿交替,同時每靜坐1小時,起身活動5分鐘。
“沙發(fā)癱”易引發(fā)慢性腰痛
結束一天工作后,很多人會不自覺地陷入沙發(fā)的“溫柔鄉(xiāng)”:腰部懸空,整個身體像融化的冰淇淋般癱軟。
當我們采用這種癱坐姿勢時,椎間盤持續(xù)承壓。同時,這種姿勢會導致腰大肌長期處于縮短狀態(tài),逐漸喪失彈性,腹肌和臀肌被過度拉長,變得松弛無力,背部豎脊肌持續(xù)緊張,引發(fā)保護性痙攣。這種肌肉失衡就像一支失去指揮的交響樂團,最終演變成慢性腰痛的惡性循環(huán)。此外,錯誤的放松姿勢還會引發(fā):胸椎后凸加重,形成“龜背”;頸椎被迫前伸,加速退變;膈肌活動受限,影響呼吸效率。
建議別窩進沙發(fā)癱坐,試著坐正一點。避免完全懸空腰部,用抱枕支撐腰椎,保持脊柱自然曲度,每30分鐘活動一次。休息時腰后最好加個靠枕,保持腰背的生理弧度,有利于腰椎的放松。同時不要一個姿勢保持過長時間,最好每半個小時可以起身活動一下。
健康的體態(tài)從側面看,耳垂、肩峰、髖關節(jié)、膝關節(jié)、踝關節(jié)應呈一條垂直線;從背面看,雙肩等高,脊柱正直,骨盆水平;從正面看,頭部居中,下巴微收,鎖骨對稱。
預防勝于治療,良好的體態(tài)習慣將讓我們受益終身。同時,體態(tài)矯正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,需要持之以恒。如果已經出現(xiàn)明顯疼痛或功能障礙,建議及時就醫(yī),接受專業(yè)康復指導。
小肚子突出可能是“骨盆前傾”
很多人明明體脂率正常,卻總是苦惱“小肚子”突出;明明沒有刻意鍛煉臀部,卻總被人夸“翹臀好看”。這種看似矛盾的身體特征,很可能正在向你發(fā)出警示:你的“蜜桃臀”或許是骨盆前傾偽裝的假象。久坐不動、常穿高跟鞋以及錯誤的站姿都會導致骨盆前傾。
我們的骨盆就像平衡的天平,穩(wěn)穩(wěn)托住上半身。但當骨盆前傾時,這個天平就失去了平衡。研究顯示,骨盆前傾會使腰椎前凸角度增加15—20度,導致椎間盤后部壓力激增40%。這就像讓一根彈簧長期處于過度拉伸狀態(tài),最終必然導致彈性喪失——臨床上表現(xiàn)為反復發(fā)作的慢性腰痛,嚴重者甚至出現(xiàn)腰椎間盤突出。
一旦發(fā)生前傾,整個脊柱都會產生代償性改變。長期骨盆前傾會使胸椎后凸加重,形成駝背,同時可能引發(fā)脊柱側彎。就像一棟傾斜的地基上的樓房,必然出現(xiàn)整體結構的扭曲變形。
建議可以設個“久坐提醒”,交替使用站立辦公與坐姿辦公,每日站立辦公時間大于等于2小時,每30分鐘起身活動一次,做簡單的伸展運動。還可以進行腹部收緊練習:仰臥屈膝,收緊腹部使腰部貼地,保持10秒,重復15次。同時,做一些臀橋練習:仰臥屈膝,抬起臀部至肩、髖、膝成直線,保持5秒,重復10次。
]]>航空總醫(yī)院疼痛科副主任王永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,疼痛是一個常見的臨床癥狀,是人體受損或疾病侵襲的警告。疼痛一旦持續(xù)時間在3個月以上,就可算作一種獨立疾病——慢性疼痛?!秷蟾妗凤@示,中老年人群常見疼痛排名前四是以下幾種疼,并給出了應對策略。
骨骼肌肉疼痛(如頸椎、腰背、椎間盤疼痛)占比80.4%。骨骼疼痛一般位于“深處”,常是隱痛、刺痛或鈍痛,往往由創(chuàng)傷性骨折、骨質疏松癥、骨質減少等引發(fā),緩解疼痛需先治療原發(fā)病。肌肉疼痛比骨痛輕,常在扭傷等運動性損傷、肌肉痙攣時出現(xiàn),休息、拉伸后可能得到緩解;也可能是自身免疫反應導致肌肉血供減少,需對癥治療。肌腱和韌帶疼痛是銳痛,患上肌腱炎、腱鞘炎、肌腱損傷等疾病后,受損處被牽拉時,疼痛會加重,休息后可減輕。脊柱源性疼痛與脊柱退化有關,比如椎管狹窄、椎間盤突出等可造成“一連串”疼痛,上至頸肩,下至腰背。多部位疼痛多是由類風濕、纖維肌痛等全身性疾病引發(fā),出現(xiàn)全身性、對稱性疼痛,常發(fā)生于多個部位。中日友好醫(yī)院疼痛科主任樊碧發(fā)提醒,預防骨骼肌肉疼痛,首先要保持肌肉的良好功能,需規(guī)律鍛煉身體;其次,要改善不良生活習慣和行為,使身體功能處于良好狀態(tài)。
糖尿病性神經病變帶來的疼痛占比53.1%。近年來,我國糖尿病患病率逐年上升,尤其在老年人中。長期高血糖可使神經細胞被直接“毒害”,造成神經病理性疼痛。這種疼痛往往發(fā)生在四肢,比如麻木感、蟻行感等感覺異常,或出現(xiàn)“火燒樣”靜息痛,初期局限在手指或腳趾,之后逐漸向上蔓延,晝輕夜重,嚴重影響生活質量。一般來說,患病時間越長,血糖控制越差,患者出現(xiàn)神經病變疼痛的可能性越大。樊碧發(fā)表示,由于高血糖是首要病因,患者必須嚴格控糖,才能降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發(fā)生率。此外,戒煙,管理好血壓、血脂、體重,也是預防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發(fā)生的重要措施。1型糖尿病患者確診5年后應篩查糖尿病神經病變,2型糖尿病診斷后應立刻篩查且至少每年1次。
頭部、頜面部疼痛占比48.4%。臨床中,絕大多數(shù)頭痛是原發(fā)性頭痛,無法確認病因,比如偏頭痛、緊張性頭痛、叢集性頭痛等。如果能找到確切病因,比如顱內血管性疾病、鼻竇炎、顱內感染等,則屬于繼發(fā)性頭痛。需提醒的是,雖然大多數(shù)頭痛并非嚴重疾病造成的,但如果頭痛頻繁發(fā)生或癥狀嚴重,伴有太陽穴壓痛、血壓升高、視力模糊、持續(xù)加重、發(fā)熱、頸部僵直等,需盡快就醫(yī)。頜面部疼痛常見于三叉神經痛,好發(fā)于中老年人群。王永表示,這種疼痛呈刀割樣、燒灼樣、電擊樣劇痛,發(fā)作前沒有任何征兆,主要出現(xiàn)在眼睛、面頰等部位,雖可在短時間內恢復正常,但容易復發(fā)。對此,臨床多用藥物治療,如療效不佳,可進行微血管減壓術等手術治療。對于預防頭部、頷面部疼痛,樊碧發(fā)建議,首先應注意自我保護,如有急性損傷,應及時就醫(yī);其次,保持良好的心情,避免過度腦力勞動或精神緊張;再次,注意合理膳食、科學鍛煉,保持心腦血管健康。
帶狀皰疹相關性疼痛占比40%。帶狀皰疹常見于抵抗力差的老年人,如果急性期治療不徹底,易發(fā)生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,表現(xiàn)為燒灼樣、電擊樣、刀割樣疼痛。因此,出現(xiàn)帶狀皰疹后需盡快就醫(yī),發(fā)疹后48~72小時內為治療黃金期,拖得越久后遺神經痛就越嚴重,甚至發(fā)展為劇烈頑固性疼痛,終生不愈。樊碧發(fā)提醒,對于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,最重要的是預防帶狀皰疹的發(fā)生,比如養(yǎng)成健康生活習慣,提高免疫力;也可通過接種疫苗,降低病毒感染風險。
]]>疼痛是一種預警信號
疼痛是人體最直接、真切的感受之一。“醫(yī)學是隨著人類痛苦的最初表達和減輕這份痛苦的最初愿望而誕生的。”中日友好醫(yī)院疼痛科主任樊碧發(fā)教授介紹,疼痛是人體的報警信號,例如正常人碰到發(fā)燙的水杯會馬上縮手,這就是因為疼痛而產生的一種本能保護反應,它使人們避免了受傷的危險,但若長期疼痛得不到有效治療,則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精神狀態(tài),“以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為例,其疼痛涵蓋了大部分神經病理疼痛的表現(xiàn),例如刀割樣疼痛、針刺樣疼痛、麻木痛等,令人苦不堪言”。
“當前,我國疼痛患者超3億人,且正以每年1000萬—2000萬的速度增長?!狈贪l(fā)介紹,常見的疼痛有以下幾類:
一為頸肩腰腿痛,在中老年常見疼痛中幾乎占一半左右,公眾熟知的頸椎病、腰椎病、骨關節(jié)炎、肩周炎等一系列疼痛性疾病都屬于此類。中老年人是頸肩腰腿痛類疾病的最大患病人群,在人體退行性病變—老化過程中,首先表現(xiàn)為各種各樣的頸肩腰腿痛問題。
二為神經病理性疼痛,例如三叉神經痛、坐骨神經痛,中老年人易患的帶狀皰疹相關性疼痛、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,這類疾病也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。
三為癌性疼痛,這類疼痛治療難度大、疼痛程度劇烈。
此外,頭面部疼痛、肌肉軟組織疼痛等也是常見的疼痛問題。
“如果按照時間劃分,疼痛可分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。”北京地壇醫(yī)院麻醉科主任程灝介紹,前者為近期突發(fā)且持續(xù)時間較短,常常是許多疾病的癥狀之一,與手術、創(chuàng)傷、組織損傷或某些疾病狀態(tài)有關;后者持續(xù)反復時間長,往往是急性疼痛的延續(xù),需要明確病因,選擇相應的治療方式。
“當急性疼痛出現(xiàn)時,大家就診的意識非常強烈。但是當遇到斷斷續(xù)續(xù)、或重或輕的慢性疼痛時,人們往往會忽視。在傳統(tǒng)的觀念中,忍耐是一種美德,這就導致很多老年人認為疼痛也應該忍耐,沒有意識到會對生命健康構成巨大危害,這是需要引起公眾關注的問題?!狈贪l(fā)提醒,當疼痛持續(xù)時間超過一個月時,無論輕重都要積極就診,“疼痛提示我們可能存在著很重、很深的機體隱患,應在醫(yī)生指導下對疼痛進行綜合評估診斷,以明確原因及制定規(guī)范而有效的治療方案”。
遵循醫(yī)囑、規(guī)范治療
近日,由中國老年保健協(xié)會指導,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、21世紀新健康研究院開展的首個《中老年常見疼痛防治認知調研報告》發(fā)布。報告顯示,超過半數(shù)的中老年人患有2種及以上常見疼痛,但拖延就醫(yī)成為常態(tài)。報告顯示,53.1%的中老年拖延就醫(yī)時間超過3天;67.5%的中老年需要輾轉至少兩個科室就醫(yī)。拖得越久,確診越難。95.4%的中老年人就診后,無法完全治愈;45.5%中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仍受疼痛影響。
“疼痛已經引起了全世界醫(yī)學界的關注,正確認識、及早管理和干預非常重要?!狈贪l(fā)說,“各種病例告訴我們,不能等到遭受更大的痛苦后再投入更多的人力、財力、物力去治療,而應該把防治疾病的關口前移。例如帶狀皰疹等病毒感染性神經疾病,目前已經有疫苗可以預防,這是先進而有效的防治理念。”
除了拖延就醫(yī),找不對科室也成為困擾一些疼痛患者的難題?!爸欣夏昱笥讶绻刑弁吹膯栴},應該及早地去疼痛科就診,千萬不要因為忍痛而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?!背虨畯娬{,在治療疼痛的過程中,應嚴格遵循醫(yī)囑、規(guī)范治療,“不要擅自停藥,不要擅自加量,也不要擅自減藥?!?/p>
發(fā)生疼痛時,能否自行服用止疼藥?
“千萬不要,治療疼痛的藥物不少,不能自行隨意用藥,以免由于錯誤用藥而導致疼痛被臨時掩蓋,延誤病情甚至可能發(fā)生嚴重后果。如果疼痛不緩解且有加重趨勢,應該及時到醫(yī)院找醫(yī)生就診,盡早明確診斷?!背虨窒砹艘晃换颊叩墓适隆?/p>
一位老年患者在做了心臟支架手術后,需長期服用抗凝藥,平時身體狀況較弱。一次小長假后老人得了帶狀皰疹,當?shù)蒯t(yī)生為他開了常見的鎮(zhèn)痛藥,由于效果不好,老人便擅自加大藥量。殊不知該鎮(zhèn)痛藥和老人平時服用的抗凝藥屬于同一大類藥物,雖然治療作用不同,但是有相同的副作用——對胃腸黏膜有刺激和損害副作用。在連續(xù)錯誤用藥四五天之后,老人不僅原本的疼痛沒有得到控制,還發(fā)生了非常嚴重的胃出血。
程灝強調:“希望大家平時多了解一些疾病管理和預防的知識,正確認知、重視疼痛,及時規(guī)范診療,謹遵醫(yī)囑?!?/p>
控制好基礎疾病
在基層工作20多年來,首都醫(yī)科大學附屬復興醫(yī)院月壇社區(qū)衛(wèi)生服務中心教授杜雪平接觸過許多中老年人。她介紹,隨著年齡增長,人體的器官功能逐步衰減,免疫力降低,加之多數(shù)老年人合并慢性病等基礎性疾病,罹患流感、肺炎等感染性疾病的風險顯著增加,這樣會加重基礎疾病,導致疾病治療更加復雜,疾病引發(fā)的疼痛更加難治愈。因此,對疼痛的提前管理和預防非常重要,睡眠充足、規(guī)律運動、保持愉悅等都有助于預防相關疾病。
控制好基礎性疾病對預防疼痛有多重要?
“我們有位患者張阿姨有糖尿病。一天,她由于偏頭疼找到我們的全科醫(yī)生,經檢查后被診斷為視網膜剝離,引發(fā)了頭疼。如果發(fā)現(xiàn)晚了,會導致眼睛失明?!倍叛┢綇娬{,糖尿病的危害主要來自并發(fā)癥,如果患者的血糖長期控制不好,可能會導致周圍神經病變、視網膜病變等,其并發(fā)癥會相互影響,很可能導致病情加重,“因此,控制好基礎疾病對于預防疼痛意義重大”。
如何控制好基礎疾?。?/p>
“除了遵醫(yī)囑按時按量吃藥,還要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,比如不抽煙、不喝酒、適度鍛煉等?!倍叛┢街赋?,在這方面,全科醫(yī)生肩負重任,“和家庭簽約的全科醫(yī)生每年要定期給中老年人免費體檢,發(fā)現(xiàn)有沒有慢性疾病,有沒有疼痛的病史,告訴他們如何預防疾病和疼痛。希望大家攜起手來共同為健康中國的建設而努力?!?/p> ]]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