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過,區(qū)域防控已見成效。從 2021 年標化發(fā)病率(排除年齡、性別影響)來看,蒙古以 36.83/10 萬居五國之首,中、韓、日、朝也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,但較 1990 年降幅顯著:中國降 39.5%、韓國降 63.8%、日本降 60.1%、朝鮮降 13.9%。標化死亡率方面,蒙古與中國雖位居前列,同樣較 1990 年明顯下降。?
各國患病率走勢各有特點:中國呈現(xiàn) “1990-1997 年下降、1997-2004 年波動、2004 年后持續(xù)下降” 軌跡,這與清潔飲用水普及、污水處理完善、分餐制推廣、幽門螺桿菌檢測納入體檢等癌癥控制措施密切相關;日本自 1990 年起持續(xù)下降,2021 年較峰值降超 60%,核心原因是早期篩查廣泛普及;韓國 2003 年達峰后逐步下降,2021 年略有回升但整體低位;朝鮮、蒙古則分別在 2010 年、1993-1996 年達峰后穩(wěn)步下降。?
模型預測,未來全球胃癌負擔將持續(xù)緩慢下降,但東亞五國需重點關注兩大人群:65 歲及以上老年人始終是胃癌負擔核心群體,人口老齡化更是推高胃癌負擔的主因;自 2015 年起,早發(fā)性胃癌發(fā)病率雖增幅小,但上升態(tài)勢明顯,為防控帶來新挑戰(zhàn)。?
警惕!胃癌不再是 “老年病”?
“年輕不會得癌” 的認知誤區(qū)亟待破除。過去胃癌多被視作 “老年病”,如今門診中三四十歲的患者已屢見不鮮。與中老年患者常見的腸型胃癌不同,年輕人中彌漫型、印戒細胞型胃癌比例更高 —— 這類胃癌癥狀不典型、易被忽視,且侵襲性強,確診時多處于進展期,預后效果差。?
聚餐里的傷胃 “組合拳”?
一頓看似平常的聚餐,可能暗藏多重傷胃風險,專家將其總結為四類 “陷阱”:?
1. 共餐制埋下感染隱患?
全球約 76% 的胃癌病例與幽門螺桿菌感染相關,而 “口口傳播” 是其主要途徑。我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接近半數(shù),傳統(tǒng)共餐制下,共用菜品、飲料會讓細菌通過唾液沾附筷子、進入公盤,傳染給他人。感染后,細菌不僅破壞胃黏膜屏障,還刺激胃酸分泌,使胃長期處于炎癥狀態(tài),降低 “抗病能力”。例如我國西北地區(qū),因辛辣、腌制食物占比高且家庭聚集感染普遍,幽門螺桿菌感染率居高不下。?
2. 飲食不規(guī)律打亂胃酸節(jié)律?
獨自吃飯時敷衍,常錯過飯點、饑一頓飽一頓;朋友聚餐又易 “過量點餐”,比如 2 人點 5 個菜吃到撐。蒲興祥解釋,胃酸分泌有固定節(jié)律,餓肚子時,胃酸無食物可消化,會轉而侵蝕胃黏膜;吃太撐時,胃酸過量分泌,加重消化負擔甚至引發(fā)胃食管反流。長期如此,胃黏膜會從 “偶爾發(fā)炎” 發(fā)展為 “反復受損”,增加胃炎、胃潰瘍風險,這些都是胃癌的 “前期信號”。?
3. 高鹽菜品 “腐蝕” 胃黏膜?
毛血旺、臘肉、咸魚等高鹽 “下飯菜”,其高濃度鹽分像 “砂紙” 一樣直接 “腐蝕” 胃黏膜,引發(fā)充血、水腫,嚴重時導致糜爛、潰瘍。長期攝入高鹽食物,會讓胃黏膜逐漸失去 “修復能力”,逐步發(fā)展為萎縮性胃炎、腸化生等癌前病變,甚至癌變。更隱蔽的是,腌制食品中的亞硝酸鹽進入胃內會轉化為強致癌物亞硝胺,加速胃黏膜病變。?
4. 煙酒協(xié)同傷害加倍?
聚餐中煙酒常成 “社交潤滑劑”,但對胃而言是 “1+1>2” 的攻擊。高度白酒直接破壞胃黏膜黏液層和上皮細胞,引發(fā)急性胃黏膜病變;煙草中的尼古丁、焦油等刺激胃酸分泌,收縮胃黏膜血管,減少胃部供血,削弱胃黏膜自我修復能力。田艷濤表示,門診中常有幾十年煙酒史的男性胃癌患者,因酗酒導致胃出血的案例也不少見。?
此外,現(xiàn)代人聚餐時的 “過度放縱”,疊加日常壓力大,會刺激胃神經,誘發(fā)功能性消化不良,進一步削弱胃的防御能力。蒲興祥強調,這些風險因素常 “協(xié)同作案”,加速胃黏膜 “炎癥→萎縮→腸化→異型增生→癌變” 的病理進程,造成疊加傷害。?
“四防” 護胃:筑牢胃癌防線?
“四防” 策略是基于大量臨床病例總結的胃癌全程防控理念,覆蓋預防、篩查、干預、隨訪全環(huán)節(jié),嚴格執(zhí)行可顯著降低胃癌發(fā)生率與死亡率。?
1. 防感染:性價比最高的防控?
核心是切斷幽門螺桿菌傳播與保護胃黏膜:推行分餐制與公筷公勺;保證飲食衛(wèi)生,三餐規(guī)律,不吃霉變、燒烤及亞硝酸鹽含量高的食物;生食與熟食的刀具、砧板分開,避免細菌交叉污染;不喝生水,定期潔牙,減少口腔細菌進入胃部。?
2. 防漏診:精準篩查鎖定早期?
高危人群需將胃鏡納入常規(guī)體檢,建議每 5 年檢查一次,包括:45 歲以上人群;遼寧、山東等胃癌高發(fā)地區(qū)居民;有胃癌家族史者;慢性胃炎、胃潰瘍患者;幽門螺桿菌感染者;長期吸煙飲酒、飲食重口味、愛吃燙食者。田艷濤提醒,長期腹部不適、貧血者,首次胃鏡檢查可提前至 40 歲或更早 —— 早期胃癌 5 年生存率超 90%,晚期則不足 10%,篩查至關重要。?
3. 防進展:阻斷癌變路徑?
對已發(fā)現(xiàn)的萎縮、腸上皮化生等癌前病變,需 “早診早治 + 多學科干預 + 全程管理”:通過手術、內鏡下治療控制病變,結合中醫(yī)調理與生活方式優(yōu)化(規(guī)律清淡飲食、適度運動)延緩惡化;患者需遵醫(yī)囑每 3-6 個月做胃鏡與影像學檢查,及時調整治療方案,確保病情穩(wěn)定。?
4. 防復發(fā):術后管理決定結局?
手術成功只是胃癌治療的第一步,術后長期管理關鍵:術后 2 年內每 3-6 個月檢查一次,3-5 年每 6-12 個月一次,5 年后每年一次,通過腫瘤標志物檢測、胃鏡、CT 等早期發(fā)現(xiàn)復發(fā)跡象;優(yōu)先攝入魚、蛋、奶等優(yōu)質蛋白,多吃新鮮蔬果,滿足身體修復需求;若出現(xiàn)傾倒綜合征、膽汁反流、膽結石等并發(fā)癥,需及時治療,日??赏ㄟ^少食多餐、餐后平臥 30 分鐘緩解不適。
]]>